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,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,两者融合、彼此赋能,正逐渐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。代表委员们认为,建设“人工智能+生物医药”创新高地,上海已走在全国前列,但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。
市工商联调研民营企业时发现,“人工智能+生物医药”产业融合,还有几道障碍需要跨越。首先是商业模式尚不清晰,包括实际应用场景部署难、创新试错成本高、产品精准估值体系缺失等,还未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其次是数据供给存在瓶颈。上海医疗数据量虽庞大,但因数据获取难、数据流通成本高、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,导致相关数据“不好用”“不能用”。另外,有生物、化学、医学和AI等专业复合背景的人才稀缺,产业基础存在短板。
《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(2025—2027)》于去年11月发布,提出建设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,包括小分子创新药物筛选和优化平台,以及大分子生物医药大模型干湿迭代设计平台,促进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深度融合。
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深度融合,是孕育更多创新策源“核爆点”的重要引擎。市工商联在提案中建议,建立产学研医一体化协作平台,鼓励生物医药企业、AI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;引导基金、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宽松、灵活、长期的资金支持,并允许企业采取多元化的商业模式,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;探索构建行业评估标准和体系,引导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,采取更加科学客观的价值评估方法。
打破“数据孤岛”,实现医疗数据共享共用,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物医药的重要基础。市工商联建议,加快探索数据的标准化、协同开放、安全保护及价值评估等机制,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易平台,增强医疗机构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意愿,确保数据“好用”“能用”。
深化锻造产业基础,则要加快人才引育。市工商联建议,打破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的专业人才壁垒,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。同时,鼓励高校增设跨学科专业,并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,推行双导师制,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。(记者 邬林桦 周程祎)